药材名称:牛筋草
名称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概况
异名:千金草(《纲目拾遗》),千人拔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牛顿草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野鸡爪(《闽东本草》),扁草、水牯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,千斤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基源:为禾本科穇属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。穇属全世界有10馀种,中国约2种。
原植物:牛筋草Eleusine indica(L.)Gaertn.(Cynosurus indica L.),又名蟋蟀草(《嘉兴府志》)。
历史:本品始载于《纲目拾遗》,谓:“牛筋草一名千金草。夏初发苗。多生阶砌道左。叶似韭而柔。六七月起茎。高尺许。开花三叉。其茎弱韧。拔之不易断。最难芟除。故有牛筋之名。”所述特征与本品相符。
形态:一年生草本。秆直立或基部膝曲。叶鞘压扁而具脊,无毛或疏生疣毛,鞘口常有柔毛;叶舌长约1mm;叶片扁平或卷折,长达15cm,宽3~5mm,无毛或上面常具疣基柔毛。穗状花序长3~10cm,宽3~5mm,常呈指状顶生;小穗长4~7mm,宽2~3mm,有3~6小花;颖披针形,具脊,脊上粗糙,第一颖长1.5~2mm;第二颖长2~3mm;第一外稃长3~3.5mm,具脊,脊上具狭翼;内稃短于外稃,脊上具小纤毛。颖果卵形,长约1.5mm,有明显的波状皱纹。花果期6~10月。(图见《江苏植物志》.上册.192页.图321)
生境与分布:常生长于荒芜草地。分布几遍全中国。全世界温、热地区也有分布。
生药
采集:8~9月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加工炮制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水洗净,切段,晒干。
贮藏:置子燥处。
化学性质
幼嫩全草和花中含微量氰酸,新鲜茎叶含黄酮化合物[1],还含氰甙[2]。
参考文献
[1]新华本草纲要.第3册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0:509 。
[2]中国有毒植物.科学出版社,1987:272。